资讯 央视《依依向北风》开播仅4天,观众就要求下架?理由出奇的一致
首页 资讯 央视《依依向北风》开播仅4天,观众就要求下架?理由出奇的一致

央视《依依向北风》开播仅4天,观众就要求下架?理由出奇的一致

央视八套最近这部《依依向北风》,本是很期待的。开播时顶着“年代大剧”的光环,收视率一度冲破3,把前一部剧的热度都比了下去。



可谁也没想到,刚开播仅4天,口碑就翻车了。

豆瓣评分直接跌到不及格,评论区里全是吐槽,甚至有要求下架的,给出的理由都出奇的一致,就是因为假的离谱,选角太老。



知青史诗?不,是狗血爱情秀

这部剧宣传的时候,说的是要展现知青们在那段特殊岁月里的奋斗和奉献。



听上去是不是挺宏大的,也挺让人期待的。可开始看2集之后,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整部剧差不多九成的时间都在谈恋爱,而且是那种最俗套的狗血恋爱。



女主角和她妹妹俩人,非得同时看上男主角,上演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恋。而男二号呢,更是个标准的“痴情备胎”,为了女主角心甘情愿当“接盘侠”。



中间还夹杂着什么未婚先孕、难产离世的桥段,这不就是十年前苦情剧的标配吗?本该是重头戏的集体劳动、田间学习,全成了他们谈情说爱的背景板。



有当年真正在农村待过的老知青气得在网上留言:“我们那时候累得腰都直不起来,面朝黄土背朝天,哪有那闲工夫和闲心天天搞对象?” 这句话,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。



比菜市场还全的黑市

如果说剧情跑偏只是让人失望,那严重脱离历史现实的细节,就直接让观众感到智商被冒犯了。



剧里还有个情节,男主角他大半夜去搞投机倒把,摆摊卖东西了。这个镜头一拉近,好家伙,鸡蛋、瓜果,甚至还有一整只油光锃亮的烧鸡。



这可是在物资极度匮乏、人人定量供给的七十年代,知青们自己都吃不饱,还上哪儿弄来这么多好东西摆摊?有网友调侃说:“这黑市比我们现在楼下的菜市场还齐全。”





更夸张的是,为了抓捕这些小商小贩,剧里竟然出动了军队。



亲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直接在评论区科普,当时管理黑市虽然严格,但基本是工商管理人员或者民兵负责,动用军队去处理这种小事,简直是对历史的胡编乱造。

还有一段供销社售货员故意刁难老人,导致酱油瓶摔碎的戏,同样不合情理。



那个年代,“为人民服务”和“敬业”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,像剧里那样刻意制造对立冲突,只能说明编剧对那个时代缺乏最基本的了解。



选角太老

知青题材,一个核心看点就是年轻人的青春朝气和理想主义。



可《依依向-北风》在选角上,犯了致命的错误。38岁的演员鲁诺去演一个16岁的男知青,就算发型师给他剪了个西瓜头,也盖不住他眼角的皱纹和微微发福的身材。



剧中有一场打架的戏,他才动了两下就开始大喘气,弹幕里飘过一片吐槽:“这哪是知青,这分明是知青的爹来农村体验生活了。”



同样,45岁的何明翰演起同龄人,脸上皮肤的松弛感跟“少年”两个字没有半点关系。女主角菅纫姿虽然年纪没那么大,但三十出头的她演起高中生,一笑起来,两条深深的法令纹立马让观众出戏。



演员和角色的年龄严重不匹配,不管演技如何,那种扑面而来的违和感是无法消除的,也直接毁掉了故事的可信度。



刚拆封的戏服,刚做好的发型

一部年代剧的质感,往往体现在服化道的细节上。《依依向北风》在这方面,可以说是彻底的失败。

剧里的女配角,不管是在屋里还是下地干活,头发永远梳得油光水滑,身上的衬衫永远崭新笔挺,脸上还带着完整的妆容。



观众看了都觉得好笑:“这是刚从影楼拍完写真直接来片场的吧?” 所有演员的衣服都像是刚从包装袋里拆出来的一样,没有一丝褶皱和陈旧感。



这跟《山海情》里演员们灰头土脸的样子,以及《大江大河》里角色们洗得发白的旧衣服,形成了天壤之别。



更离谱的是,剧里还出现了女角色留着“鲶鱼须”刘海的造型,这可是近几年才流行的发型,出现在七十年代的场景里,简直就是公然穿越。

这些细节上的敷衍,让剧组标榜的“极致还原”成了一句笑话。



结语

年代剧所呈现的,远非往昔故事那么简单,它是对一段历史的深情回望。

当创作失去了对真实的敬畏,剩下的只有浮躁的包装和空洞的内核。观众的眼睛是揉不进沙子的,真诚还是敷衍,一眼就能看穿。



正如一位网友所说:“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。”希望导演、编剧们好好听下观众们的心声!
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走过五年的迷雾剧场,成为最懂人性的悬疑王牌
下一篇
央8《依依向北风》仅播2天被要求下架?理由:老气横秋、假的离谱

评论

评论已关闭